-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推薦度: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為此需要認(rèn)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學(xué)史上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托翁的這部作品,我認(rèn)為是至今甚至未來也是無人能超越杰作。
這部七八百頁60萬字的鴻篇巨作,將俄國19世紀(jì)中期整個社會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全書出場的人物多達150人。
可是無論時代怎么變化,國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邊找到這部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個有各的不同”。這是托翁這部作品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促使許多讀者閱讀這本書的舉世名言。
安娜與包法利夫人的對比是非常多文學(xué)愛好者最愛探討的話題。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評價。
安娜,這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歲,是個政府高官,兒子已經(jīng)八歲了,因為彼此追求不同,這個美麗,漂亮,善良,真誠,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軌了,愛上了一名帥氣多金的軍官伏倫斯基,強烈的愛情讓他們走上懷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上了臥軌的道路。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開始我被譯者序里面的評價帶著走,覺得安娜是個為了愛情敢于對社會做斗爭的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美麗、善良、正直、真誠,遇見自己愛的人,不顧社會譴責(zé),勇敢地做自己!說她的丈夫卡列寧是個虛偽、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無感情可言的冷酷的偽君子。然而,當(dāng)我看到安娜生與伏倫斯基的私生女時,卡列寧那痛苦而寬容的樣子,我突然對安娜生出了厭惡之情,當(dāng)時她產(chǎn)褥熱,這在當(dāng)時是死亡率99%的病,在彌留之際,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寧的手放在伏倫斯基手上,希望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兒撫養(yǎng)長大,卡列寧內(nèi)心的痛苦和原諒。但沒想到,安娜活過來了,沒死。接下來她跟伏倫斯基帶著女兒私奔到了國外,在國外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她的女兒沒有名分,安娜又不愿意放棄兒子而離婚。等他們回到鄉(xiāng)下,過夠那種孤獨寂寞的日子,她同意離婚時,她的丈夫卡列寧反悔了。再后來,伏倫斯基恢復(fù)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會排斥,感到孤單、懷疑,于是與伏倫斯基不斷爭吵、懷疑,最后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在鄉(xiāng)下生活時那種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懷疑時,我覺得安娜是可憐的,也是無能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以愛情為生命,這樣心態(tài)的結(jié)局肯定是悲慘的。一個女人,以男人為你的全世界,這是危險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獨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繼續(xù)看下去,看到她自殺前與伏倫斯基的爭吵與和好,以及去坐火車前復(fù)雜的心理過程,我突然原諒了她,理解了她。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過慣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個花一樣美麗的年輕女人,被困在鄉(xiāng)下遠(yuǎn)離社會,情人正常工作交際,在家時間少,難免會心生懷疑。以至于產(chǎn)生用死來使伏倫斯基后悔的報復(fù)心理。其實,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書中說到的一點令我非常難以理解。安娜為什么不喜歡她和伏倫斯基生的女兒,也拒絕再生孩子。(也許她像嫂子陶麗一樣生8個孩子也許就什么不滿或自殺都不會發(fā)生了吧。)
也許她根本就不想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她可能會繼續(xù)維持與卡列寧的婚姻,擁有兒子謝遼查,而只是保持與伏倫斯基的情人關(guān)系。
只能說在人生這樣的選擇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慮后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著失去兒子,失去聲譽,失去兒子對你的'愛。要維護家庭,你必須放棄你的情人(卡列寧已經(jīng)說了停止約見情人會繼續(xù)原來的婚姻)。然而這個心氣極高的美貌女人總是太痛苦和理想主義,所以最后以死來成就最好的結(jié)局。記住那句話“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寧后來同意離婚,她與伏倫斯基結(jié)婚,重新開始正常體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會,她還是會懷疑,還是會分手。也許像她這樣視愛情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個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交際花對她更適合。然而這就不是托翁筆下的安娜。就不是嗜愛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也許婚姻對愛情更是束縛。記得《霍亂時期的愛情》里馬爾克斯說“婚姻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與你性格及 思想?yún)f(xié)調(diào)的另一半,如果你沒遇到,也不是你的錯。
以上講的只是安娜這條線。在這部作品里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列文及列文的愛情。
在這部作品里,列文對愛情、對死亡、對宗教、對人生意義的思索,更是托翁深刻思想的體現(xiàn)。這位擅長心理學(xué)、哲學(xué)、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偉大。我想不同年齡不同經(jīng)歷再去閱讀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觸。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jīng)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rèn)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nèi)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dāng)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dāng)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jié)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xié)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jīng)歷
3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fēng)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chǎn)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xiàn)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xiàn)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yuǎn)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zhì)。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3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nèi)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dāng)她一經(jīng)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彼非笳鎿吹膼矍,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yuǎn)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么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后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xiàn)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chǔ)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念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jié)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彼梢暷前噘F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里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復(fù)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后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墒呛髞砀埶够鶎λ膼垡延哂h(yuǎn)。她內(nèi)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沖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鐘情,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zhì),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guān)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rèn)識與安娜的關(guān)系,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zé),并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墒牵八疂M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dāng)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dāng)被寄托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后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哥賽特說的很好“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的心中滿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贊嘆。不管是安娜、基蒂還是卡列寧、渥倫斯基,還是杜麗、列文……他們都是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不能把這部書當(dāng)成瓊瑤劇或者小人書來看,名著的偉大一方面就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飽滿,讓人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人,一個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人。列文最后找到了有關(guān)生命問題的答案,不是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皈依了宗教。實質(zhì)上列文便是托爾斯泰意志的體現(xiàn),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與善美。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
那支她曾經(jīng)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fā)出輕微的嗶哱聲,昏暗下去,終于永遠(yuǎn)熄滅了。
安娜,就這樣走了。
在寂寞和孤獨的浸染下,在隨心所欲渴望愛情的烈火下,在靈與肉、世俗和自我、付出與背叛下,在自我設(shè)障的層層圍攻下,暗黑與失落吞噬了她。為了讓所愛的`福倫斯基能因自己的死而再把彼此遺失了的愛找回來,為了讓福倫斯基永遠(yuǎn)生活在愧疚和悔恨中,魅力無限的安娜,最終還是走了。
她走的是那樣著迷,走的是那樣癡狂。
每一個女人,都要經(jīng)歷一個安娜·卡列尼娜,經(jīng)歷一個圍城,才能找到屬于自己家庭人生路。
香煙紅顏一縷,亡于無人能左右的時代,亡于自我的不能和解,亡于自作自受,亡于逃脫不了的自我的迷霾。
癡情的安娜,詮釋了一句話:緣求來,緣散去,癡情女子不消恨,難抵水能東流。
當(dāng)她一畫十字,畫出了自己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生命帶著它種種燦爛歡樂的往事剎那又呈現(xiàn)在她的面前。是否人來自赤裸裸,臨尾時亦是赤裸裸?是否當(dāng)繁華落盡后,留下的是真誠和純真,是初心和美,是甜蜜涌上心頭?
那不是情,那不是愛,那不是喜,那不是恨,那不是金錢榮辱,不是世人冰霜,不是癡情女人薄幸男,不是子女存世牽掛,那是什么?那是初心!是只屬于自己的純真和良善,是那片年幼時的十里桃花。
生命仿如公交車,到站了自然有人下,臨戰(zhàn)了自然有人上。上下自有定律。上的人在塵世中爭名奪利,長臉面、償歡情、享行樂,為功為名為利斗來撕去,恨天怨地怒蒼天。
下車的人若能到最后,眼前浮現(xiàn)出鮮花鳥語,芳草萋萋,清晨黃鸝出谷的笑聲,浮現(xiàn)出母親那碗簡單無物而又溫暖無盡的熱湯,而非怨天閉不了眼的哀愁與倦容,那也算是對自己生命、對自己有了一個不枉此生走一遭的答案。那就是有了自由來,隨意去,不貪不戀、不求不舍的幸福緣;有了通天地靈性精華,明曉人性源泉的根基和樂土。那緣何不樂呢?
緣盡緣散;ㄩ_時,書卷里念曉而解憂世間苦;花落處,青燈黃卷,青山萬松,塵歸塵,土歸土,不舍不戀,不求不訴,是智慧仁心,是彼岸。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悲劇,是一座圍城,更是千萬人所不能不思索的豐碑。
無量壽佛。是萬法自然,是如來,是阿彌陀佛。
人間路,路人間,循共產(chǎn)主義,做淡然快樂人。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5
也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氣太大,也許是這部小說太長,厚厚的一本,幾次拿起又都放回去。從書的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有關(guān)于一部女士的小說,猜測自然是關(guān)于愛情的故事。
這種題材的小說,古今中外很多。作為中國人熟悉我們的國家,但能否從大師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國的情況呢?讀完后,大家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貶不一。我小時候看電影,總會問大人:“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壞。我們長大后,換了看法去認(rèn)識人,現(xiàn)在就能區(qū)分出真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遍_篇的一句話。多么經(jīng)典的話。家庭雖小,這個在人類社會中最小的“組織”,愛將我們聚集一個屋檐下。但當(dāng)出現(xiàn)裂痕,漠視、侮辱卻將原本幸福的家拆散。通過閱讀,我對安娜的認(rèn)識加深。開始安娜的出現(xiàn)是“救火員”,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機。給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但就是這樣的一位賢妻良母,遇到伏倫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難的人,是不是安娜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這種復(fù)雜的東西不好說。環(huán)境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壓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顧得向上追求個人的仕途,從年齡上有差異,性格上也差別很大。他們的夫妻之間卻是毫無感情可言。伏倫斯基第一次見到安娜,就為她的美麗,她的舉止高雅深深吸引。拋棄對吉蒂的'追求,專注與安娜。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話題,安娜被父母包辦的婚姻,在此時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靜的心就開始起伏。到兩個人走到一起,到此,我對安娜的印象還不錯,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作者對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寫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還有陶麗,一個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這種情況下的痛苦,為了孩子,重新與丈夫和好。有吉蒂,一個單純的女孩,在伏倫斯基和列文之間,不知道選擇誰好,虛榮心使得她愛慕虛榮,不愿意接受心地善良、從鄉(xiāng)下來的列文。期望收獲美麗的愛情,卻因為伏倫斯基移情安娜,被拋棄。這些人之間除了親情,有愛情,有友情。愛與矛盾并存。伏倫斯基與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為不為上流社會接受,成為眾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知道安娜的出軌,先自欺欺人,后無比痛苦,他先考慮這件事對自己的地位的影響。他以兒子要挾安娜,以為這樣就會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極端的做法,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加劇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當(dāng)今社會許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沒有孩子倒也罷了,但有了孩子,這類矛盾的解決,有多少人顧及對孩子的影響?安娜開始就不舍得孩子,不愿意丈夫的離婚條件。矛盾不解決,就只能加深,安娜與伏倫斯基逃離。為了幸福地長相守,安娜最后只能放棄自己親愛的孩子,想離婚。但此時的卡列文卻被別人挑唆,堅決不同意離婚。悲劇就此在向深淵滑去。安娜原來打算去鄉(xiāng)下,逃離原來的生活,可現(xiàn)在的情人伏倫斯基卻依舊迷戀上流社會。安娜為此也曾經(jīng)努力,想回到上流社會,但此時卻被別人唾棄,被別人侮辱。她只能蝸居在家里,獨自忍受寂寞、孤獨帶來的打擊。她現(xiàn)在沒有了一切。而伏倫斯基依舊像以往一樣,活躍在上流社會,出入俱樂部、賽馬、喝酒與朋友聚會,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在加深。尤其安娜的猜忌讓她的心開始扭曲。我開始不喜歡此時的安娜,她的變壞,讓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話,預(yù)示著不幸的到來!所以我對安娜此時的做法,感覺到她變得討厭起來。對伏倫斯基的猜疑,爭吵,已經(jīng)讓她“精神錯亂”,時時刻刻想到自殺。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臥軌自殺,我想到在安娜與伏倫斯基初次見面的火車站,那時就遇到一個人被火車*死,此時安娜臥軌。難道這是命運?再看看同樣為命運困擾的列文,他在不斷思考中成熟;榍吧踔翍岩杉偈欠裾娴膼圩约,婚后繁瑣的家務(wù)讓他感覺喪失自由。
一場暴風(fēng)雨,他擔(dān)心自己的孩子,從心底涌出的偉大的愛,讓他找到了自己思考的答案。愛是這部長篇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安娜追求的夢被火車碾碎。伏倫斯基后悔晚矣。他曾經(jīng)那么的愛著安娜,得到幸福后,他沒有與安娜交流,沒有考慮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剛出現(xiàn)時,為什么不想辦法去解決?小矛盾變成大矛盾。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fā)生。為錢的有之;為情的有之;為性格差異的有之;但離婚就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離婚后,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過去永遠(yuǎn)無法忘記,帶著壓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樣易碎。所以,我們?nèi)裟芟褡髌匪茉斓牧形,過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實實的幸福,才是最幸福。安娜沒想明白的問題,我們從列文身上學(xué)會了!靶腋5募彝ゼ壹蚁嗨疲恍业募彝ジ鞲鞑煌。”大師精辟的話,警示著我們。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6
音樂劇里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圣潔敏感,快節(jié)奏的樂曲在安娜臥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為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yù)知了結(jié)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shù)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xué)的意思。
這是個什么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后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huán)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后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dāng)有人看到了你鮮艷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tài)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棄掙扎。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7
這本書是十二月份外國文學(xué)課上講的一部作品,分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頁,所以看了比較久,老師也重點講了好幾節(jié)課。情節(jié)不是很集中,有兩條主線,一個是卡列寧的日子安娜出軌弗朗斯基,兩人相識相戀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臥軌自殺的過程,一個是列寧經(jīng)過種種曲折與自己心愛的吉蒂結(jié)婚生子并且在對死亡的恐懼與迷茫探索中最終獲得真諦幸福生活下去的過程。書中交叉敘述兩個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以一喜一悲的結(jié)局給人以震撼和啟示。這是我讀完整冊書所能回憶連接起來的概括。
從這兩個主人公的經(jīng)歷來說,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一個是從安娜的經(jīng)歷里得出的',從前高貴從容渾身散發(fā)著魅力的安娜為了愛情拋棄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在愛情中漸漸迷失自我最終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著這個過程其實很可怕,就是她把對方當(dāng)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義,而對方又不可能始終保持同樣的熱情和把她看得同樣重要,愛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極度敏感與猜疑,把自己和愛的人都逼入絕境,甚至要通過自殺的方式來懲罰男方讓其后悔,這是多么愚蠢的一種想法,火車壓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醒悟過來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一切都晚了?此朴薮赖氖录墒乾F(xiàn)實中卻在真真切切地上演著,聽過見過的例子不計其數(shù),所以如何成熟獨立地愛一個人,時刻保持起碼的理智判斷與思考真的很重要,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愛情。
而列寧,一直在糾結(jié)人生問題:人為什么活著,死亡真正的含義是什么,我是誰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時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還是迷迷糊糊地就這樣活了下來,經(jīng)營著自己的家庭和農(nóng)業(yè),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地困境后終于找到了那個讓自己內(nèi)心充實豐潤的寄托-宗教,問題并沒有解決,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確定的信仰,他可以靠著這份信仰明確地活下去。其實,信仰真的很重要,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那份信念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動力,真的會感覺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信仰有很多種,宗教是其中一種,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讓我們踏實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8
托爾斯泰的大部頭風(fēng)格,讓我一直對其敬而遠(yuǎn)之,后來是在豆瓣上中了《安娜·卡列尼娜》的芭蕾劇票,除了知道安娜的結(jié)局外,對這個故事一無所知的我,看完芭蕾后決定好好讀一讀這本書,似乎是在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讀完這本書,開頭的"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讓人對這本書莫名地熟悉起來,故事里是充滿了痛苦的愛恨與情欲,托爾斯泰由一場愛情悲劇透視出一個群體,以及這背后的人性,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愛自己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愛一個人的本來樣子,那我們到底是愛自己多一些,還是愛別人多一些呢?又或者,我們總是借由愛別人,來愛自己?因為來得太容易的東西,總是不被珍惜。整本書印象最深的不是安娜的毀滅,而是萊溫的厭世,也許善良的人都太過相似,看不了太多這個世界的黑暗。
書摘: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他對職務(wù)上的事興趣不大,從不過分熱心,也就從不犯錯誤。
“看烙印知道哪一匹是烈馬,看眼睛知道小伙子愛上她!、
別看我的功勞饒恕我,而憑你的仁慈寬恕我。這使我得到安慰。
如果說,有多少顆腦袋就有多少種想法,那么,有多少顆心就有多少種愛情。
也許鑰匙還能找到。
我到你這里來,好比從一條轟轟作響、又顛又簸的輪船上來到了寧靜的海岸。
有一位數(shù)學(xué)家說過,樂趣不在于發(fā)現(xiàn)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她像一朵美而不鮮的花,花瓣沒有脫落,卻已經(jīng)失掉了香氣。
有人剝你的外衣,你把內(nèi)衣也送給他。
在萊溫心中產(chǎn)生了一腔因孤獨、無所事事和厭世而引起的沉重的憂郁。
黎明即將來臨,在光明完全戰(zhàn)勝黑暗之前,通常有一個這樣陰沉沉的時刻。
在死亡到來以前,無論如何總得活下去。
他匆匆穿好衣服,仿佛端著一只充滿怒氣的杯子,生怕隨著怒氣的溢出,他會失去與妻子談判所需要的力量。
“能挽救的是自己不想毀滅的人;如果本性敗壞了,墮落了,她覺得毀滅就是得救,那還有什么辦法呢?”
“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激烈地爭論,只是因為怎么也不明白,對方究竟想證明什么!
“很糟糕,非常糟糕。白天,早餐,過去和將來都是這樣!
現(xiàn)在呢,他的一半天分用于欺騙自己,另一半則用于替這種欺騙作辯護。
類似于溺水者擺脫掉另一個抓住他的'溺水者后所體驗到的那種感覺。
他的整幅畫也立即就在他面前復(fù)活了,并且像活物一樣復(fù)雜得無法形容。
從冷靜過渡到靈感迸發(fā)只有一級臺階,只有站在這一級臺階上他才能工作。
他就像一個在半睡半醒中痛得難以忍受的病人,想要把疼痛部位從身上撕下來扔掉,醒來才意識到,痛處就是他本身。需要努力幫助痛處挺過去,于是他竭力這樣做了。
“他正是人們所說的那種不適應(yīng)這個世界的人!
要是愛一個人,那就愛他那保持本色的整個人,而不是愛希望他成為的那種人。
這一整天,她一直覺得她是與一些比她棒的演員在同臺演出,而她那蹩腳的表演使整臺戲都演砸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夢中,你拼命使勁,卻動彈不得。
他們就是把不說謊看作詩。
愛不能強求,也不能靠命令。
如果她現(xiàn)在還不能諒解我的處境,那就希望她永遠(yuǎn)也別諒解我。
在這里人人都懂得,一個人應(yīng)該為自己而活著,有教養(yǎng)的人都應(yīng)該那樣。
愛情一結(jié)束,仇恨就隨之開始。
“造物主賦予人理智,就是要讓人擺脫困擾。”
他此時的心情就像一個人在玩具店和軍械鋪里找尋食品。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9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穆氊?zé)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z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xì)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
我覺得,我有必要寫一篇讀后感,因為這才不枉讀一部著作。當(dāng)然,我必須聲明:茲部世界名著是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他是俄國的作家。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我會先讀《戰(zhàn)爭與和平》,再讀《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可能就是《復(fù)活》。因為這是一個作家的寫作風(fēng)格與世界觀念成長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變化的歷史進程。只因茲著是較廉價的(180閱餅),于是在代金券支付73閱餅的基礎(chǔ)上,通過支付寶支付了1.07元。
全著大概說的是婚外情的悲劇吧,一個漠然的社會。紅顏禍水。并不是所有吸引你的.女人都能給你帶來快樂。如果我還有什么可說的的話,那就是著中主人公的名字。我閱讀伊始,就注意到了一個類似人名形式的一串字符——“安娜.阿爾卡迪耶芙娜”。我說,書名不是“安娜·卡列尼娜”嗎?怎么會有“安娜.阿爾卡迪耶芙娜”?
再看一個譯本也是如此,我于是不得不認(rèn)為她是個打醬油的。但是越到后面越是像把作者狠狠地揪出來,無情地拷問一番,再歇斯底里地臭罵一頓。后來,當(dāng)參看第三部譯本時,才知“安娜·卡列尼娜”的全名是“安娜·阿爾卡迪耶夫娜·卡列尼娜”。是在人物表上知曉的。這才釋然。
但縱觀全書,先是“安娜.阿爾卡迪耶芙娜”,后來是“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又反為“安娜.阿爾卡迪耶芙娜”。沒有全名就算了,當(dāng)你譯錯,沒想到還錯來錯去。無語!(特別聲明:間隔號與原文同;“芙”與“夫”也與原文同。)
我學(xué)到了什么?最明顯的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在書面上),被引號括住的,可以為若干段落。發(fā)現(xiàn)作者慣用“平心靜氣”,就像三毛慣用比喻句“就像一個世紀(jì)那么長”一般。一個段落很長,所以要時刻注意指稱框架中的首要主語,記住他,直到另一個語篇中另一主語框架的出現(xiàn)。這樣有助于明晰是誰說的,避免小句的蒙蔽,而使自己感到混亂。一個篇章,若干段落中,會有一段小段落是觀點語篇,需要以作者的口吻來讀,因為那可能就是作者的心聲。比如茲著人物的一些話語可以看作是俄國文壇狀元列夫·托爾斯泰的話。
如果說,一個人的生活需要什么來使之充實的話,我選擇閱讀。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1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確定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義的作品。但對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紅與黑》中的德雷納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處。
雖然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應(yīng)該說她們原本都是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們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幾乎沒有什么煩惱的事。但是后來她們都覺醒了。她們發(fā)現(xiàn)原來她們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納夫人是通過愛情,而娜拉則是通過一次危機。她們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愛社會地位、名譽更甚于愛自己。因此,她們覺醒了,前面兩位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而后面那位則選擇了離家出走。
安娜的命運中充滿了矛盾,她一方面覺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虛偽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從未體驗過的愛情。她在這樣的感情沖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見到丈夫和兒子后,她都有了異樣的感覺。在內(nèi)心深處,作為妻子的她與作為獨立女性的她為丈夫爭辯起來:“他畢竟是個好人,正直、善良,事業(yè)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顯得這樣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擁有之后,她并沒有特別幸福的感覺。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惡心。起先她把臉藏起來,一句話也不說。后來臉上露出冷漠絕望的神情。“她覺得無法用語言表達那種又羞愧又興奮又恐懼的心情”。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愛情與道德倫理約束之間的矛盾。但最終她勇敢地選擇了不顧一切地追求愛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與渥倫斯基相愛,她拋棄了家庭,拋棄了孩子。雖然德雷納夫人也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她一直處于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她只要和于連偷情,總要受到良心的責(zé)備。起初安娜對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難產(chǎn)快死的時候,說出過她真正的心里話。她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了對丈夫的愧疚,對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饒恕她,而他丈夫,那個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確實原諒了她。 她說:“在我心里有個魔鬼,她隨時會占據(jù)我,另外一個那不是我,我知道”?墒呛髞,安娜為了愛情拋棄一切,她比起德雷納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眾公開她與渥倫斯基的愛,公然挑戰(zhàn)當(dāng)時的社會制度,也敢于拋棄她原有的一切。這也使得最后當(dāng)安娜被渥倫斯基拋棄時變得一無所有。
令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么處于封建社會的西方,一個丈夫能夠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擁有她的情人。這無論在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xiàn)代社會都是無法接受的吧。經(jīng)過一番思考,我認(rèn)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會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因此即便是有這樣的事,丈夫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而當(dāng)作什么也不知道。對于我國自古以來只允許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許妻子背叛丈夫的觀點而言,我認(rèn)為西方的封建社會已經(jīng)算比較尊重女性了,更別說紳士風(fēng)度之類的。
其實在上流社會里,到處都充斥著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沒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樣把自己的愛情變得齷齪,見不得人,她的愛情是純潔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愛情公諸于世。可是也正因為她這樣的做法,違背了上流社會的'“潛規(guī)則”,進而遭到了她所處環(huán)境的人們的唾棄。這正因如此,當(dāng)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會的唾棄時,安娜只能走上一條不歸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這樣的結(jié)局,這樣的命運可以改變嗎?如果安娜選擇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個貴婦人,也許這樣的生活很平靜、安寧,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樂。丈夫一開始就是安娜的姑媽介紹的,卡列寧比安娜大二十歲,難以避免肯定沒有感情基礎(chǔ),而且年齡的關(guān)系也必會導(dǎo)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寧更重視的是他的工作,他的應(yīng)酬。雖然這樣安娜能夠成為一個無論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親。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無奈,沒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愛情,與渥倫斯基私奔,安娜很快樂,但她對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對不起她的兒子,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愛她的丈夫,對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兒子,但她為了愛情卻要失去她的兒子,當(dāng)她的愛情也化為泡沫時,她的人生毫無寄托,只剩絕望。這兩種對立的結(jié)果是很難化解的。
我轉(zhuǎn)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結(jié)局還會這樣嗎?如果安娜是男的,一開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樣。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基季,還可以研究勞動力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作用,探討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離婚也應(yīng)該會比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邊。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拋棄,他還有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地位,他還不至于絕望。歸根結(jié)底,還是因為當(dāng)時的女性沒有獨立的意識,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始終還是要依賴男性。
雖然安娜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識已經(jīng)覺醒,但是托爾斯泰對安娜有的只是憐憫,他并不認(rèn)同安娜拋棄家庭,他更認(rèn)同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我作為一名女性,我能夠理解安娜的感情沖動與無奈,但是當(dāng)自己已經(jīng)有了家庭,還是要對家庭有一定的責(zé)任感,特別是對自己的孩子,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壓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感與行為。只能說面對環(huán)境,個人的力量是相對薄弱的。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2
有幸在假期拜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這本書曾經(jīng)被我打開,又關(guān)上了好多次。這次終于下定決心來閱讀它,但遺憾的是自己才疏學(xué)淺,因此只能做個膚淺的書評了。
這本書的兩條線索,安娜和列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guān)的人物,實際上卻在處處呼應(yīng)對照。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里,有著與同類人不同的思想和行為,因而顯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歡安娜。喜歡安娜的美,喜歡安娜的智慧,喜歡安娜的勇敢。也喜歡她的瘋狂,她的為愛偏執(zhí),她的不顧一切。
也許是我還太年輕,已婚婦女的出軌行為并沒有讓我喪失對她的好感,也不能夠引發(fā)我與當(dāng)時上層社會對她的反感的認(rèn)同。相反,書中描寫安娜以及她與伏倫斯基之間的選擇,讓我振奮,讓我激動,讓我欣喜!
哦!安娜!離開卡列寧吧!他是個沒有愛情的機器,你被禁錮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里!快沉浸于愛的海洋!你值得這一切.....
我還是個學(xué)生,百家筆記網(wǎng)未曾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愛情,更別談婚姻二字了。因此,我對于婚姻的定義也許就更為偏頗了。我總覺得:婚姻,應(yīng)當(dāng)有了愛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兩個不相愛的人卻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
安娜與弗倫斯基大吵的那一節(jié),我看得心驚膽戰(zhàn)。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感情因為爭吵而變得越來越冷淡,我捧著書卻無能為力!哦,多想鉆進書本告訴他們倆,你們是太愛對方才會這樣!安娜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要發(fā)火,伏倫斯基卻認(rèn)為她越來越無理取鬧....最終,安娜選擇了臥軌自殺。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列車站臺,而結(jié)束也是在列車站臺。
我也很喜歡列文。喜歡他的害羞,喜歡他的真誠,喜歡他滿滿的責(zé)任感。作為男人,他難免顯得有一點不懂情調(diào)。但他是那么的專一,那么堅定的'愛著吉娣,從一而終。
還記得,以前列文跟奧勃朗斯基討論過關(guān)于一個男人有家室,卻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況。列文說:“我不理解,一個吃飽了飯的人為什么還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奧勃朗斯基說:“正是因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顯得誘人!眱蓚人的交流也體現(xiàn)了兩個人不同的婚姻觀。不管奧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個女人最后都會選擇像列文這樣的,雖然不浪漫,但卻很有安全感的人。
書的最后,關(guān)于列文的信仰我讀得囫圇吞棗,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殺的情節(jié)中了....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再多讀幾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同階段讀,讀同樣的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書沒變,但人在成長。加油,共勉。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3
世上沒有完全幸福得稱心如意,十全十美的婚姻。安娜的不幸是制度造成的,不允許離婚,女人在婚姻權(quán)上無權(quán)利造成的。更是自身造成的。不論任何社會制度下,遵守社會秩序規(guī)范,活在有序社會中。人受限制才有幸福。幸福不是隨心所欲的,是要不以犧牲別人的幸福自由,而保障自己幸福的自由。自由的幸福是有限制的'保障。
安娜離開曾經(jīng)幸福的婚姻又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嗎?生活又是先幸福,過著過著就不幸了。任何一個通過婚姻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則不會有婚姻。在長久新鮮變熟悉之后,彼此再熟悉不過。優(yōu)點缺點盡現(xiàn)。優(yōu)點也不優(yōu),缺點是缺點。
人與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過日子做工作總需有新意,對婚姻也難保也厭倦。但日子是總這樣,白天黑天,規(guī)則不可變,改變的是自身過日子方式,使日子有聲有色。任何行業(yè)規(guī)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雙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對時間給婚姻帶來的問題。顯然安娜未意識自身是家庭主角的變化,自己該做的事情。她丈夫忙于官場業(yè)務(wù)也無暇顧及,是他根本未考慮到有變化。安娜的錯誤在于年輕,不成熟,順應(yīng)了她的心思,而違備社會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無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為幸福。不滿足生活,欲望強烈。
人是社會一份子,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家庭是社會構(gòu)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會之中。社會是有序的。脫離社會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會上便會引起維護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眾人的眼光,脫離不了身為社會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遠(yuǎn)禁錮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棲息地,但人不全是為家庭而存在。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的社會性,價值性。人是家庭屬性與社會屬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絕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劇。感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來源。
朋友,親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為全部幸福寄托的安娜即喪失了對家庭的失望,對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為的一落入現(xiàn)實融化了。她缺乏對人生命角色,社會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間的相聯(lián)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認(rèn)識。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4
20xx年4月29日到20xx年12月23日,跨越了九個月,用了xxx天,終于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很難讀,看幾頁就不自覺地困,想睡覺,但是看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這真是一本好書。
其實,說這本書難讀也是不準(zhǔn)確的,因為里面的故事還是很簡單的,難讀下去的原因在于名字。故事中的名字都很長,而且對于俄語一竅不通的我來說,完全分不清楚這些名字有什么規(guī)律,每個名字是誰,各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好在,讀進去之后就多少明白了,雖然許多人物依然不明白是做什么的。但是幾個主角總算是明白了。
這本書的結(jié)構(gòu)有點兒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同時寫了兩條主線,卡列寧及他的妻子安娜和沃倫斯基,吉娣和列文這兩條線,同時兩條線也不是彼此獨立,而是互相糾纏的,人物關(guān)系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很早就聽說了它。我原來以為,這個以人物名字作為書名的書,講的是一個類似于一個被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女人對愛情的不斷的追求,最后卻失敗了的故事,要謳歌一下這個女人對愛情的不不懈追求,對家庭社會各種壓力下仍然追求獨立,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愛情,反對禮教束縛的女性的贊美什么的`。
我是這么想的,也一直帶著這種思路去看這本書。看的時候,雖然感覺和自己想象的有點兒偏差,但是因為故事很長,所以我覺得在后面會慢慢和我的想法一致起來。
直到看到這本書四分之三的時候我的想法變了。我突然討厭起安娜這個人來。為什么討厭呢?感到這個女人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第一位的都是替自己想。
她說想追求自己的愛情,其實后來看著這種感覺已經(jīng)不是追求愛情了。開始,她和情人有了關(guān)系之后,想和丈夫離婚,丈夫的要求是兒子留下。她要在兒子和情人之間選擇一個,于是她選擇了情人,當(dāng)他選擇了情人之后,又開始想得到兒子。不可否認(rèn)她可能對雙方都難以割舍,但是總覺得這樣做她兩邊都對不起。她的目的是情人和兒子都在自己的身邊,可是她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兩個都失去了。
她沒有替丈夫想,沒有替兒子想,乃至沒有替她那個情人想,她心里想的全都是自己。她和情人在一起之后,卻又不和丈夫離婚,為的是不想失去兒子。
這樣一來,按照法律,她和丈夫還是法律上的夫妻關(guān)系。按照法律,只要不離婚,她和情人生的孩子也不屬于情人而是屬于她和丈夫。這樣,她的情人就為難了,他的情人正年輕,而且很富有,他希望能有屬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家產(chǎn)和自己的事業(yè)能有人繼承?墒侨绻桶材仍谝黄,他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想過拋棄安娜,而是盡力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困境。
安娜生她和情人的孩子的時候得了病,如果再懷孕會危及生命,所以她不再懷孕了。這一點和我看過的電視劇不一樣,我一直以為如果她真是喜歡這個情人的話,瑪麗蘇的劇情是她會寧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給他生一個孩子。我對她根本沒有那么高的期望。
不過我覺得她一定會和情人起碼商量一下再次懷孕的事情,相對于失去生命,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的情人應(yīng)該會理解她?墒撬龥]有,連商量的念頭都沒有,她在想的是怎樣把她的情人拴牢在她的身邊。她的情人,也就一直不知道她不能再次懷孕了。
我不意外這個人決定不再懷孕,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自我保護是一種本能,為了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情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接受的是這個人沒有和情人商量,而且說的話讓我極其厭惡,她說的話已經(jīng)和愛情沒有任何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心機,那話我沒記下來,也不想再去查,總之就是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一直在想,她和情人之間的感情是愛情嗎?她和丈夫的關(guān)系很冷淡,所以希望不再這樣下去。她和情人相見的第一面到就是還是很有好感的,但是到了后來就全部這些感覺漸漸都看不到了。
客觀地說,她的情人對她算挺好的了,即使在最后的時候她的各種作,各種毫無緣由的異常行為,他都一直在容忍?梢院苊黠@地看出,他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直在對她寬容。所以我感覺出的這個女人對愛情的追求已經(jīng)有點兒病態(tài)了,追求對愛情的絕對純粹,絕對不和人間煙火沾上半點兒關(guān)系,絕對到她喜歡的人只能在她身邊,不能再和別人有任何交集。
在我看來。這并不是愛情,這甚至算不上兩人之間正常的關(guān)系。整個故事中,沒有一點兒表現(xiàn)出,她為丈夫做了什么,也沒有一點為情人做了什么,全都是別人為她做了什么。我對愛情的理解是,一個人如果喜歡一個人,那更多的是為對方付出什么,而不是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即使不如此,也不應(yīng)該只想著從對方那里獲取而從不想自己做點兒什么。就算是兩個普通的朋友也不能這樣。這個故事跟我想的差距有點兒大。我不能想象出怎么還會有人這樣想問題。
我沒想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人物出來。在后面的作者生活背景中提到,這個人物的原型是跟作者生活得很近的一個人,也許可能是把幾個人的故事放到了一個人身上又經(jīng)過多次修改才改成這樣的吧。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他表哥徐志摩寫成那樣,估計這位俄國的大作家可能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吧。
我其實很希望有一個女生讀一讀這個故事,然后跟我講講從女性視角怎么看待這個人。我想會有這么一個人的,不過不知道什么時候這個人會出現(xiàn)。我讀這本書用了239天,等待這個人出現(xiàn)的時間應(yīng)該會更長吧。
十年之后我還會再讀一遍這個故事,不知道那個時候我的理解和現(xiàn)在會不會有什么不同。
最后推薦一下這本書。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嘗試著看一看這本書,雖然我不喜歡這個故事,但是這本書里不止這一個故事,而且作者的文筆真是沒的說,描寫的很細(xì)膩,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很細(xì)。不論是誰,不論是多大的年齡,什么樣的工作,一定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共鳴的地方。
你,愿意讀一讀這本書嗎?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5
倆月時間,昨天上午終于把《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了,最后列文對信仰善的思想變化過程很精彩,雖然讀的時候需要專心致志地理順每一次思維變化的邏輯軌跡。精彩之處比如談到到蒼穹,我們眼睛看到的蒼穹是圓的是有盡頭的,但是今天我們卻知道它是無窮無盡的。反推,難道我們看不到或是論證不到上帝就能證明神不存在呢?
列文覺得,人活著是為什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極其痛苦,即使家庭幸福但是思想貧乏,這算是庸人自擾嗎?每個人最終都要埋進土里,都要死,為什么還要干活?“為了跟隨上帝,為了靈魂,為了善”,列文自己不斷掙扎著信仰的問題,忽然頓悟了,但也只是一瞬間獨處時的內(nèi)心安寧,等到他回到世俗生活還是會跟仆人發(fā)脾氣,還是會抱怨妻子,還是會對朋友出言草率不考慮別人感受,還是會對哥哥冷落,還是會不開心,但是得知自己向往善,心總是安寧的。
而安娜,就這樣毀滅了,是飛蛾撲火、闖開牢籠還是追隨欲望、自尋死路?陶麗委曲求全,她甚至有一瞬間羨慕過安娜的生活和選擇,最后一邊對丈夫絕望一邊對孩子抱希望地活著,吉娣迷途知返,當(dāng)她不幸被福倫斯基拋棄時,痛哭流涕甚至病倒,誰知道過了一年,不幸變成了幸運。她最后算是生活贏家。
個人很喜歡華倫加小姐在溫泉治療酒店的章節(jié),華倫加像圣人,是高架于安娜、陶麗和吉娣三人之上的一個女性角色,頭頂上有溫和的光暈,她有不幸但是不怪罪任何人,態(tài)度像溫泉一般溫和,藏污納垢都可以,可以容納一切,可以讓吉娣內(nèi)心充滿光芒。
列文一路的成熟,包括對福倫斯基的態(tài)度,包括對生死的態(tài)度以及最后對信仰的態(tài)度也是一條漂亮的線索。
我認(rèn)為,即使安娜離婚成功最后和福倫斯基結(jié)婚了,她也仍舊有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明顯她非常在乎陶麗和吉娣是怎么看她的吧。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安娜最后的死亡跟列文所信仰的善有沖突嗎?跟隨上帝的意志,跟隨靈魂,但是沒有說要跟隨自己的欲望,只能跟隨自己的善,這是答案?不是跟從欲望尤其是貪欲,唯有從善,那安娜追求愛情是貪欲嗎?還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獨立性和沖破無愛婚姻牢籠的警覺性的萌發(fā)?托爾斯泰明顯告訴大家安娜最后還是不得善終,是否意味著拋開丈夫兒子的純粹的愛情和善是不沾邊的?無論是福倫斯基還是安娜都是悲劇的收尾,甚至他們的女兒最后都給了卡列寧,因為只有跟卡列寧才有姓才有身份。可笑的是卡列寧最后決定要不要離婚是取決于一個神婆一樣的蘭道巫師的催眠判斷,有多少人的命運掌握在一些可笑的愚昧的判斷上。
是社會框架輿論造成的悲劇?還是女人自身的醋意以及自尊自大好強加劇的?還是人性的貪欲?或是宗教?或是男權(quán)社會的禮法?或是綜合因素?無論安娜和福倫斯基當(dāng)初有多甜蜜有多少次快速心跳,最后還是被瑣碎的生活以及不穩(wěn)定的身份還有醋意和冷淡一次次地吞噬,而女人的無故醋意和男人的冷淡無情貌似又是相互促進的。
不得不嘆服托爾斯泰太了解女人了,安娜要的就是愛情呀,是越來越熾熱的愛,越來越霸道越來越獨占的愛,并且只要愛,但是男人并非如此,男人更向往生活的自由,男人會因為女人過度的愛導(dǎo)致的醋意或是胡思亂想亂了陣腳,隨后男人會冷淡會無為,女人會覺得沒錯他已經(jīng)不愛我了,他已經(jīng)愛上別人了,我要報復(fù)我要讓他后悔,想到的是毀滅。
托爾斯泰太了解女人之間的`關(guān)系,安娜和陶麗之間甚至和吉娣之間,至少在安娜心目中,是敵對的,是被看成笑話的,女人的自尊是不允許這樣的下場,寧可死也不要。
女人之間的關(guān)系,似真似假,復(fù)雜難辨,書中安娜和陶麗第一次會面,安娜勸陶麗給哥哥一次機會,委屈求安與丈夫和好后陶麗當(dāng)時真的很愛安娜;隨后陶麗聽說安娜跟福倫斯基出國了,還是愛安娜的,覺得安娜是很可愛很善良的人,甚至在第二次見面前,陶麗坐馬車去看望安娜時,陶麗甚至開始有點羨慕當(dāng)時的安娜,馬車上的陶麗一瞬間很厭惡自己的生活,厭惡生育孩子和帶孩子的痛苦,到了安娜住的金碧輝煌的屋子,參觀了富麗堂皇的房子和附近的醫(yī)院之類的建筑物,覺得安娜的生活很光鮮。由于陶麗自己衣服的寒酸自己還曾很自卑,慢慢地陶麗想孩子了,開始有點不認(rèn)可安娜的這種狀態(tài)。而當(dāng)時安娜已經(jīng)是外強中干,一切奢華的外表都是假象,敵不過內(nèi)心的痛苦。而痛苦,本來想跟陶麗說的,但是陶麗沒想敞開心胸談,只想回家看孩子,二人沒有真正敞開心胸交流。第三次會面,安娜因為和福倫斯基爭吵接近崩潰,覺得陶麗是自己唯一的朋友,想去找陶麗訴苦,但是看到了吉娣,看到幸福的吉娣,安娜當(dāng)場刺激吉娣,說自己見過列文,并且自己很喜歡列文,覺得吉娣得不到福倫斯基所以要了列文,而列文也曾被安娜的魅力迷惑過,示意你吉娣愛的男人都拜倒在我腳下。所以訴苦變成了告別,最后安娜完勝似地離開了。安娜和陶麗的這三次會面,很值得細(xì)細(xì)體會。女人貌似永遠(yuǎn)離不開比較。
歸結(jié)幾個問題,列文最后說的從善以及世人不能接受安娜的“非善”是矛盾的嗎?或者安娜本身是不值得善意對待的?但是誰又有資格評判安娜呢?也許只有上帝吧。
最后導(dǎo)致了列車軌道上的悲劇,福倫斯基最后策馬趕到火車站,一蹶不振,變成了行尸走肉,塞爾維亞戰(zhàn)爭讓他走上戰(zhàn)場,覺得有一個理由讓自己的生命去耗盡吧。
奧勃朗斯基最后欠債累累,在彼得堡學(xué)習(xí)了很多男人的灑脫生活方式,即使欠賬,但是仍舊花天酒地,他是很多男人的面孔。列文才是少數(shù)的吧?袑幨抢淇岬闹(jǐn)慎的自保的守舊的。
還有華倫加和列文的哥哥柯雪茲夫(具體名字忘了),倆人在樹林里差點就要互相表達愛慕,但是男方一句跑題的回話,就已經(jīng)讓倆人知道雙方不可能了,一些話那一秒不說出來,就永遠(yuǎn)不會說出來了。
我喜歡拉斯卡這條獵犬,喜歡列文家的女管家阿珈菲雅,喜歡吉娣的父親老公爵。當(dāng)然蠻喜歡列文。
最后插一個對比,列文和福倫斯基在面對別的男人對待自己女人的獻媚態(tài)度上決然不同,列文是馬上把這個男人趕走,而福倫斯基會享受別的男人對安娜的獻媚。我覺得選擇丈夫還是要選列文。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03-18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4-20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28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9-03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3-25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30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7-17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9-09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