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游戲目標:
1.鍛煉幼兒四散跑及閃躲能力。
2.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3.學習游戲的玩法及規(guī)則
4.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則,不做“禁止”的事。
游戲準備:
用布或紙做的夸張的長袖子、戶外場地游戲玩法:
老師或選定的幼兒戴上長袖子,帶著一組幼兒邊走邊念兒歌:"長臂人,來抓我,我跑累了歇一歇"。念完兒歌,老師猛轉過身抓幼兒,孩子四散閃躲跑,跑不動了蹲下,老師就不抓了,如果全部幼兒都蹲下或抓住一個,則游戲重新開始。
游戲規(guī)則:
1.幼兒在指定的區(qū)域內活動,跑動時注意觀察,保護自己及其他人的安全。
2.被長臂人抓住后游戲結束,被抓幼兒轉換角色成為長臂人,新一輪游戲開始。
教學反思
1、 在游戲時,老師指令性的'語言,孩子并沒有完全理解,所以在游戲時老師要給孩子一個一個找規(guī)律。
2、 在這節(jié)課里,孩子們知道了報紙的多種用途,除了可以看還可以做游戲,增加了生活興趣。
3、 在這節(jié)課里,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體現出了大家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愛鳥周"的含義。
2、感受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3、產生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教室和幼兒收集鳥類的圖片及其于人類關系的資料。
2、操作材料:畫紙、畫筆、稻草、紙盒等。
3、幼兒用書:《愛鳥周》。
活動過程:
1、教師和幼兒討論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欣賞鳥類圖片,幼兒互相交流自己認識的鳥。
★看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討論: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小結:有的鳥專吃害蟲,保護莊稼和樹木;有的鳥可以送信;有的鳥很大,有的鳥可以觀賞;還有的鳥可以為人們提供有營養(yǎng)的蛋。
2、討論、了解愛鳥周的含義。
★引導幼兒討論:如果沒有鳥類世界會怎樣?人們是怎么做的?
★教師小結:鳥和人類共同生活,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鳥類。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某一個星期為"愛鳥周",督促人們愛護鳥類,保護鳥類。
3、引導幼兒開展愛鳥行動。
★討論:小朋友應該怎樣愛護、保護鳥類?
★教師和幼兒總結:小朋友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鳥類的事情:做個"小小宣傳員",向大家宣傳愛護鳥類;不傷害小鳥:不抓、不打小鳥;為小鳥做窩……★幼兒分組活動:繪制保護鳥類的宣傳畫,制作"小鳥的家"等。
活動反思:
在整個課堂實施過程中,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所想、所說,不斷用激勵性的話語加以鼓勵,努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整篇課文的學習都以讀為主,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和想象感悟,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輕松完成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大班教案 篇3
活動來源:
體育活動時,我?guī)ьI幼兒到軟質地面上玩“爬爬樂”的游戲。游戲休息時,有幾位幼兒發(fā)現了旁邊花圃里有蚯蚓。平時‘幼兒很喜歡小動物,但對蚯蚓卻不太了解。孩子們有的能用土語說出蚯蚓的名稱,但觀察不細致,不能準確地用口語表達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認識誤認為是怪物、大壞蛋。大班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事物充滿好奇,,小小的蚯蚓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在議論著,有幾個膽大的孩子還用小棒子將蚯蚓挑起來觀察。
《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為此,我設計生成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蚯蚓》,引導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習性。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將結果記錄與交流。
3.產生對蚯蚓的進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護蚯蚓,形成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聊天的兩盆花》,蚯蚓若干條,實驗用品(尺、放大鏡、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動過程:
一、由多媒體課件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昨天晚上,我聽到窗臺上兩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體課件)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緊緊的裹著我的根部,我吸收營養(yǎng)都困難。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軟軟的,我可以盡情的吸收養(yǎng)分。你看,我長得多茂盛!
教師:“為什么兩盆泥土會不一樣呢?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來看看)原來是小蚯蚓在幫花兒松土,花兒才長得茂盛,碧綠。那我們幫花兒謝謝小蚯蚓。
(孩子們在情境中發(fā)現活動的主角“蚯蚓”,引入課題。)
二、幼兒自主探究,實驗并記錄。
1.小蚯蚓長是得什么樣子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條蚯蚓去研究研究。(為幼兒提供放大鏡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結果:
蚯蚓是環(huán)節(jié)動物,細細長長的,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許多水分,摸上去濕濕的。頭部有環(huán)帶。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運動的呢?用動作學學。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縮蠕動腹部有剛毛。蚯蚓借助剛毛爬行。
3.小蚯蚓還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長?蚯蚓在地上會爬,它在玻璃、紙上上會爬嗎?哪里爬得快?它喜歡什么環(huán)境是干干的還是潮濕的?它為什么總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歡光嗎?我們來做幾個實驗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講解操作方法與要求。
實驗一:提供尺量。
實驗二:提供玻璃和馬糞紙。
實驗三:提供手電和紙盒實驗四:提供軟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筆記錄交流探索的結果:
蚯蚓有不同的長度;蚯蚓在玻璃上、紙上也會爬,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覺到震動。他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利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對蚯蚓進行實驗研究和記錄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們發(fā)現了蚯蚓的這么多秘密,你還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糞是寶貝,可以養(yǎng)雞、鴨、魚等。
2.蚯蚓是中藥,叫地龍。
3.蚯蚓還是一種菜,營養(yǎng)很好。
4.蚯蚓會處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們要保護蚯蚓,愛護大自然。)
四、延伸活動:
1.有一條蚯蚓受傷了,我們把它養(yǎng)在教室里,看看它會好嗎?會有什么變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動中,幼兒了解到蚯蚓受傷分成兩段后,它有個小本領,有腦袋的那部分會長出尾巴來,有尾巴的那部分也會長出腦袋來,它就能變成兩條蚯蚓啦!)
活動反思:
1.選材生活化《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本活動的內容主體來源于生活,結合活動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關愛人類的朋友——蚯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參與活動,發(fā)現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環(huán)境寬松化整個活動注重每個孩子的參與、探索、研究。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尋找、發(fā)現。幼兒在活動中能很好合作。教師在活動中是材料的提供者,問題的觀察者和探索活動的引導者、啟發(fā)者,為幼兒提供了寬松、自由的探索氛圍。幼兒充分體驗了自主活動的樂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意識。
3.材料豐富化本次活動的材料,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豐富的內容我們提供了若干條蚯蚓和相關的探索輔助材料避免了幼兒操作時的爭搶,有提供了自主選擇、探索的機會。
大班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鄉(xiāng)村的出現,使幼兒有了想象和向往的空間。在本次活動中,以“老鼠下鄉(xiāng)、老鼠進城”的視角,調動幼兒已有經驗,激發(fā)了表達欲。通過完整感受,分段理解,自由討論,并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體驗城市與鄉(xiāng)村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了解每個人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同,要尊重別人的感受。
活動目標:
1、了解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不同之處,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
2、能大膽地講述故事,嘗試按照不同的角色形象進行故事表演。
3、感受角色形象展現的樂趣,樂于合作表演角色形象。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重點:
了解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不同之處。
活動難點:
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模仿表情與語音。
活動準備:
1、幼兒對城市及鄉(xiāng)村的了解。
2、角色及內容掛畫、角色手偶。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激發(fā)已有經驗。
1、教師提問,幼兒討論:我們是兩個好朋友,一個來自城里,一個來自鄉(xiāng)下,小朋友你們猜猜,我(城里老鼠)是哪里來的?我(鄉(xiāng)下老鼠)是哪里來的?
——提問時出示手偶,由幼兒觀察后判斷城里老鼠和鄉(xiāng)下老鼠的兩個角色。
——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認知是否有偏差,及時提示并糾正。
2、教師引出故事。
——大家可要仔細聽聽,我們兩個好朋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二、講述故事內容,初步理解情節(jié)。
——教師生動地講述故事,幼兒專心聆聽。
——此次講述也只出示老鼠的角色圖片。
——故事講述完畢后,教師提問:城里老鼠到了鄉(xiāng)下以后感覺怎么樣?鄉(xiāng)下老鼠去城里住,他喜歡那兒嗎?為什么?
三、進一步熟悉故事,理解其中的情感。
1、教師再次講述故事。
——教師講述時,出示內容圖片(城里的食物、鄉(xiāng)下的事物),以此為切入點明晰城鄉(xiāng)的不同。
——教師提問:鄉(xiāng)下老鼠每天吃什么?城里老鼠呢?城里老鼠為什么要帶鄉(xiāng)下老鼠進城?鄉(xiāng)下老鼠剛到城里的時候,看見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樣?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鄉(xiāng)下老鼠為什么要回鄉(xiāng)下去?
2、幼兒結合圖片嘗試復述一段故事。
——將故事分為老鼠下鄉(xiāng)及老鼠進城兩部分,教師可先結合圖片做示范,再請幼兒講述。
——教師可作提示。
3、引發(fā)幼兒關于城里和鄉(xiāng)下不同的思考。
——請幼兒交流在鄉(xiāng)下生活的感受?山Y合提問:你在鄉(xiāng)下住過嗎?鄉(xiāng)下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城里生活和鄉(xiāng)下生活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城里還是鄉(xiāng)下?
——可請有生活經驗的幼兒介紹鄉(xiāng)下生活的見聞與感受,引導幼兒完整講述,并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嘗試故事表演,師生互動。
1、表演前準備,抓住聲音形態(tài)及動作表現。
——調動幼兒感知經驗,突出分析老鼠的神態(tài)與語氣(例如羨慕、開心、驕傲、害怕等)。
2、幼兒間合作表演故事。
——兩幼兒分別選擇一老鼠手偶,進行角色扮演,大膽展示。
——每一輪結束后,請其他幼兒做點評,加深幼兒對情節(jié)及角色情感的感知。
活動延伸:
節(jié)假日,家長可帶幼兒去杭州周邊的鄉(xiāng)村游玩,幼兒嘗試講述游玩經歷,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本節(jié)教學活動,在設計和安排上能科學有效的完成活動目標,大量的材料都來源于孩子和家長的收集。通過欣賞城市圖片和鄉(xiāng)村,引領幼兒去了解另一環(huán)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孩子的表演是整堂教學活動的亮點。
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練習連續(xù)跳圈到指定地點。
借助兒歌的節(jié)奏,有序地跳完所有的圈。
體驗豐收帶來的喜悅和成功感。
活動準備:
圈24個,椅子12把(當作小樹)。
桔子為幼兒人數的5-6倍,用夾子夾好掛在終點的繩子上。
活動過程:
跳熱身操。
--教師: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桔子豐收了,我們要到果園里摘桔子,先跟著老師鍛煉一下身體。
--操節(jié):摘果子--上肢運動;舉起籃子--體側;把籃子放下--下蹲運動;很開心的跳舞--跳躍運動;擦汗--運動。
摘桔子游戲。
--跟著教師從起點線跳到終點線。
教師:剛才我們是在空地上跳的,現在我們要練習從這些圈里一個接著一個地跳過去。
--幼兒自由練習跳圈。反饋:怎樣跳圈可以不碰到圈?請個別幼兒示范。
--分組練習。請所有小朋友站在起點線后,接力練習,引導幼兒關注前面跳圈的小朋友在跳的時候有沒有碰到圈。
--摘桔子。教師:每個人跳過圈以后只能摘一個桔子放到終點的筐子里,然后從隊伍的旁邊跑回到隊伍的最后,看哪一組最先完成。
--比賽摘桔子。
、俳處熞龑в變阂孕〗M為單位進行摘桔子比賽,比一比哪一組小朋友摘得桔子多。讓每個人輪流摘桔子,知道老師說停的時候就結束。
、谟螒蚪Y束,請排隊數數自己組的句子數量,并記錄在黑板上,比較桔子的數量。
音樂活動:摘果子。
--教師:我們摘了這么多的桔子,你們還想吃什么水果?跟著老師來摘水果吧。
--幼兒聽音樂,跳集體舞"摘果子"。
大班教案 篇6
一、作品
游戲玩法建議
1、點兵點將游戲中盡量讓每個幼兒有游戲的機會。
2、演唱歌曲部分:幼兒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
3、游戲形式逐漸遞增,提高幼兒的參與興趣。
二、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準備】
1、草帽17頂、老爺爺的裝扮一套、帶繩子的塑料筐兩個。
2、聽過故事《猴子學樣》。
【活動目標】
1、感受黃梅戲的曲調風格,體會其中的詼諧和幽默。
2、嘗試根據情節(jié)、角色創(chuàng)編動作幫助理解記和憶歌詞。
3、樂于參加戲劇表演,注意在游戲的過程中不要擁擠。
【活動過程】
1、欣賞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導入課題。
(l)教師:你們聽過黃梅戲嗎?黃梅戲是安徽的一種地方戲曲。
(2)教師完整地表演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幼兒欣賞。
2、初步熟悉歌詞,理解戲曲內容,了解戲中角色。
(1)教師:戲曲里表演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師再次完整演唱并提出要求。
教師:戲曲里有哪些角色?他們怎么唱的?
3、幼兒初步學習戲曲中的對唱部分。
(1)教師:老爺爺做了哪些動作?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兒回憶戲曲中的爺爺角色唱段并學唱。
(2)教師:小猴子怎么學樣的?師生互動,交換角色進行表演。
(3)游戲“草帽在哪里”。
以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人的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掌捏對唱部分,注意根據幼兒的掌握情移時調整速度和韻味。
4、幼兒嘗試完整地演唱黃梅戲《新猴子學樣》。
5、師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戲曲,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大膽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兒進行黃梅戲表演唱。
教師:小猴子怎樣發(fā)現草帽的?他們說了什么?
幼兒學說黃梅戲中的說白,并學唱戲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游戲內容:啟發(fā)幼兒最后不再學樣,改變故事的情節(jié),激發(fā)幼兒游戲興趣。
大班音樂——《我的小花園》
一、目的:1、通過圖譜教學讓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2、唱準弱拍起唱的歌曲,發(fā)展幼兒的節(jié)奏感。
3、感受歌曲清新、優(yōu)美的'特點。
二、準備:1、花園情景圖一張,節(jié)奏譜若干,圖譜一張;
2、錄音機一架 ,磁帶一盒,鋼琴一架。
三、過程:
(一)情境引入,激發(fā)興趣。
1、律動《新疆舞》入室
2、發(fā)聲練習《逛公園》,要求愉快地演唱并唱準弱拍起唱的樂句 。
3、節(jié)奏練習:
我 的 花 園 種 滿 了 什 么 ? ( 鮮 花 )
0/ /0/
——————
0X / X XX X/X0
——————
這 里 有 什 么 顏 色 的 花 ? ( 白 花 )
0 / / 0
—— ——
0X /XXX /X 0
————
那 里 有 什么 顏 色 的 話 ? ( 紅 花 )
0 / / 0/
—— ————
0 X /X X X X/ X0
—— ————
(二)結合圖譜,理解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2、師有表情地示范清唱一遍歌曲,表現歌曲清新、優(yōu)美、舒暢的特點。
3、提問:聽了剛才這首歌,你有什么感覺?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學習歌詞,掌握節(jié)奏。
1、幼兒完整跟讀。
2、分句朗誦并根據歌詞用體態(tài)節(jié)奏表示。
3、幼兒根據圖譜按節(jié)奏完整朗誦歌詞。
(四)熟悉旋律,學唱歌曲。
1、按旋律朗誦歌詞。
2、提醒幼兒注意休止符,唱準弱拍起唱的樂句。
3、認識圖譜中“”(連貫)“”(放聲唱)“”(弱拍起唱)的符號。
4 、重點練唱弱拍起唱的句子,引導幼兒利用打拍子的方法幫助掌握并唱準音。
5、幼兒練唱,采用合唱、輪唱、分組唱、個別唱等形式學唱歌曲。
(五)幼兒復習舞蹈《拾豆豆》。
(六)律動《兔子舞》出室。
大班教案 篇7
活動內容:圖畫書《有個性的羊》
重點領域:語言 班次:大班
活動目標:
1、感受圖畫書帶來的樂趣,對閱讀活動感興趣。
2、提高閱讀圖畫書的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3、通過聽故事、看圖畫了解綿羊的特點,大體掌握故事的情節(jié)。豐富詞匯:個性。
活動分析:
重點是了解綿羊的特點,大體掌握故事的情節(jié)。
難點是懂得個性的限度。
活動準備:繪本《有個性的羊》、毛絨玩具“小綿羊”
活動進程:
。ㄒ唬⿲耄
出示毛絨玩具“小綿羊”引出課題。師:你知道它是誰嗎?(她是一只很特別的羊,也是一只與眾不同的羊,她的名字叫赫爾伯特。)
(二)展開:
1、講述故事《有個性的羊》的前半部分。
提問:赫爾伯特會怎么辦呢?(幼兒自由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2、講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提問:你知道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嗎?
3、出示圖畫書,向幼兒介紹圖書《有個性的羊》,提問:你知道個性是什么意思?(個性就是很特別、與眾不同的意思。)有個性的羊就是一只很特別的羊,與眾不同的羊。
4、教師翻閱圖畫書完整地講述故事,邊講邊提問:
(1)為什么說那厚厚的羊毛是她最好的掩護?
。2)她把草垛滾得最大、最寬,仔細看一看她把草垛滾到了哪里?
。3)她為什么能玩跳水炸彈游戲呢?
。4)仔細看一看她的發(fā)型怎么與眾不同呢?
。5)為什么說赫爾伯特的毛給大家?guī)砹藴嘏棵恳恢谎蚨即魃狭耸裁矗?/p>
5、教師向幼兒介紹有關“有個性的羊”的真實記載。
(三)結束:
討論:你喜歡赫爾伯特嗎?為什么?該不該擁有個性?
【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語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4-01
大班教案【經典】07-25
大班教案[精選]07-22
大班教案[經典]07-23
[經典]大班教案08-05
【精選】大班教案09-13
大班教案(精選)10-08
[精選]大班教案10-08
大班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