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理解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我就從課題入手,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以謎面為抓手,緊扣課題自主質疑,這樣一來,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道理,同時進行朗讀訓練。
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質和旅行者的語言上,即體會謎底的意義。首先抓住“反復的積,反復的彎,反復的落,反復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一處,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接著便是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先談談自己的理解。從而體會到: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體會。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以“讀”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突破教學的難點。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2
上課的氣氛不是和活躍,但想想自己也沒有給學生的機會活躍,導入課題,我直接提出問題:"莫泊桑是怎樣拜師學寫作的?"讓學生帶著這樣的一個問題自瀆課文,給孩子一個充分讀的時間,檢查自讀效果,我出示生字詞檢查,并讓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結果大家居然不能夠很好的理解,于是乎我讓學生再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詞義,有點注重知識點的教學了,這是失策,在逐段朗讀課文的同時,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所欠缺,而且我本人也缺少那些上課的激情,學生雖然讀了,但讀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似乎并沒有反映出自主朗讀的味道來.
但細想來,六年級的'學生自主讀課文,按照四步導讀里讀課文,表面上都做到了,但深層次的東西似乎沒有發(fā)掘出來,而且這也不是偶一朝一夕就能把學生應到成功的,說到這里,偶也在那反省,教學這個東西,教無定法,但里面的精髓還是在于教師自己的挖掘,這節(jié)課也給我一個教訓,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朗讀空間,讓學生真正的體會文本之美.
希望自己以后真正能夠的能做到與文本,與學生,的發(fā)至內心的對話.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3
《山谷中的謎底》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聯(lián)系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理解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的深刻含義。教學時,我首先圍繞“為什么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長雪松?”以這個謎面直奔謎底,組織學生讀讀,找找,畫出有關句子細細品析,再進行小組討論。接著引導學生讀出“東坡只長雪松”的關鍵在于“東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領和頑強的生命力”。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接著,出示兩位旅行者的話,交流討論從第二個旅行者的話中你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什么時候該正面抗爭,什么時候該適時退讓,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這種精神的?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把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書面哲理通過學生的討論,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學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的生活經驗。
這節(jié)課我對學生的.表現是很滿意的,但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什么時候該正面抗爭,什么時候該適時退讓時”,學生將歷史的英雄人物和事例進行了一個分類歸納,如:越王勾踐、藺相如、司馬遷、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等一些事例都是暫時地彎曲退讓,保存實力以求更好地發(fā)展,而沒有聯(lián)系到今天的實際,這兒教師的引導、點撥有些缺欠。在教學時需要考慮地全面些,引導、點撥及時些,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4
孔子論水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誠如學生所說: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點?就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來講,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確不容易。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來理解這段文字,理解這段文字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呢?我試著從“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著手:
上 述片斷中對“水有德行”的理解,學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來談,因此,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lián)想《長江之歌》及上文對泗水河的描述,從而來理解“水滋潤萬物”,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但水卻無所求的精神,點明這便是“水”德行的一個方面:無私奉獻。然后順勢引導,水的德行是不是僅僅這一個方面呢?讓學 生結合“奔流不息”聯(lián)想到水的“頑強、堅持不懈”的品格……由于這些內容都是學生以前習得的,它已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當這些舊知與課 文內容相關聯(lián)時,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來,“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從水中悟出的它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的品行。〕橄蟮腵知識變得 具體形象,思維的閘門打開了!接下來理解水有情義、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像理解“水有情義”時,學生聯(lián)系到《山谷中的謎底》,從中感悟水 “順勢而行”——處世要講究策略,有時得適當退讓、彎曲的道理;理解“水有志向”時,學生聯(lián)想到了“水滴石穿”、《煙臺的海》等文,感悟到“水的韌性”; 而理解“水善施教化”時,學生就是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來談的,人們用水淘米、洗衣等等,理解它“蕩滌污垢”的含義——用它的品行來影響熏陶他人,得到做人 的啟示,這不就是水的“善施教化”嗎?通過聯(lián)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點,在學生頭腦逐漸清晰,而且具體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真君子”會具備哪些特點?什么樣的人才是“真君子”……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板塊:復習導入、學文感知、拓展延伸。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個什么謎?”作為新課的導入,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學生思考并討論“這個謎是怎樣被揭開的?”引導學生抓住松樹特有的本領進行理解感悟,從而弄清為何東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還有其它雜樹的原因,來揭開謎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啟示”。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進行填空的練習。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越虒W中我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合作學習,在師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對話中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重悟。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質疑、樂于探究的能力。
雖然教學中力求去貫徹落實這樣的設計意圖,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尚有不完善之處。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熱情不夠,思維不夠活躍,讀的訓練還需要加強,理解“啟示”時還要更緊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來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6
《山谷中的謎底》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并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么山谷?山谷中有什么謎底?謎底是什么?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信息,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置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兒有個什么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說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說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fā)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么東坡雪大,西坡雪?B、雪松有什么本領?“雪松有什么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復”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fā)表意見,說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lián)系
1、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說說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臥薪嘗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靶〔蝗虅t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說,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閱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fā)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fā)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7
在教學《夾竹桃》一課的教學中,我以“可貴的韌性”和夾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聯(lián)想”為重點,引導學生課文所表達出的作者喜愛之性,找準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編者的意圖正確地融入了教學活動之中。
首先初步感知教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一、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帶來哪些幻想?然后再讓學生去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語句,想象書中描寫的畫面,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接著,我又帶領學生由情入境,將美好的語言文字記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記下動人的畫面。隨后,又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模仿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們帶來的幻想這種由眼前景產生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欣賞日光下的夾竹桃圖片,展開幻想,仿照句式說話。寫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學生促進對課文的閱讀、領悟和背誦,感受語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這也體現了語文教學讀寫合一的原則,由讀向寫遷移,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寫作指導。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8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文中第者說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边@兩句話的含義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我在教學活動中是這樣做的: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謎底了解形成奇異現象的原因是特殊的風向和血松的特殊本領,接著我抓住“雪松有什么特殊本領?”這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通過做演示,引導學生明白血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我又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復”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智者、勝利者,只有智者,才是真正的強者。接著我問了一個問題:有人說雪松在大雪面前一味地低頭彎曲,它是一個弱者,你覺得呢?說說理由。學生聯(lián)系第三小節(jié)的理解說得頭頭是道。其實這個問題既是我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又是為理解旅行者的話作的鋪墊。果然最后學生在舉例過程中思維活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臥薪嘗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靶〔蝗虅t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都脫口而出。可在教學中我覺得如何在課前做好預設我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應作全方面的考慮。不至于在課堂中出現隨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9
本次公開教學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背景下進行的,本著讓學生在“課內閱讀、課內學習”的理念,我執(zhí)教的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中的兩篇課文《最大的麥穗》和《山谷中的謎底》,這兩篇課文都是借事說理的文章,《最大的麥穗》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啟發(fā)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因此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兩篇文章雖然敘事簡潔,但說理深刻,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品讀關鍵段落和讓學結合生活實際對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做的比較滿意:
一、合理取舍,抓住關鍵段落突破重難點
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為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領悟到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我讓學生自主充分地讀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的相關段落,并抓住關鍵詞句說說感受。通過讀課文、畫句子,同學們感悟到了很多:“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斌w會到了弟子們的猶豫不決,正是在他們猶豫之時,失去了許多機會!八麄兛傉J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斌w會到弟子們的不滿足,很隨便的放棄,不知不覺中一再錯失良機等等。
教學《山谷中的謎底》時,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描寫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tài)。為了讓學生感悟雪松的特點,我讓學生用心品讀這段語言文字,學生通過讀、思、悟,雪松的特點體會的非常深刻。學生匯報:“彈性”表現雪松的'枝條機動靈活,“彎曲”讀出雪松面對壓力與困境作出暫時的退讓,隨機應變!胺磸偷胤e,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备形虻窖┫碌拇,松樹承受的壓力特別大!但在承受壓力時又適時退讓,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讓自己生機勃勃。
二、聯(lián)系生活,內化升華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本驼n文內容而言,孩子們說的頭頭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于是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或你的親戚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經過一番回顧,孩子們說道“上次老師要我們自己推薦當班干部,我退縮了,沒有把握住機會。”“我的哥哥,找工作時,嫌棄人家這里不好那里不好,結果畢業(yè)兩年了還是沒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學,就在一個地方好好干,現在都升職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學生說了很多,此時,我覺得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這句話時,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由雪松的特點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學生說了很多:《臥薪嘗膽》《胯下之辱》等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孩子走進生活,由生活中提煉出哲理,相信此時,這個哲理對孩子們來說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臨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節(jié)課下來,我還是有一點思考:一節(jié)課上兩篇課文是第一次嘗試,到底怎樣實現語文課讓學生在課內閱讀、課內學習?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高效又內涵深刻?還需要我們老師繼續(xù)摸索、繼續(xù)嘗試,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并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lián)系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采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著,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采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fā)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0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啟發(fā)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課文敘事生動,說理透辟。
課伊始,就以謎語入手,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從謎語為抓手,緊扣課題自主質疑,這樣一來,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具體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tài)。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揣摩表達方法,體會詳略安排的得當。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雪松”加以理解,再解釋生活實際加以理解,比如“臥薪嘗膽”“胯下之辱”的補充,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我把重點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質和旅行者的語言上,即體會謎底的意義。首先抓住“反復的積,反復的彎,反復的落,反復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一處,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接著便是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先談談自己的理解。然后通過《臥薪嘗膽》這篇我們學過和課文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1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教學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采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fā)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著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fā)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后,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閱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后,從文章的謎底著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設計一個疑問“雪松的彎曲是向大雪低頭,是懦弱的表現,你認同這樣的看法嗎”讓學生以反駁的形式在文中走一個來回,找出能證明雪松不是懦弱的詞句,并標注自己的閱讀感悟。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雪松堅忍不拔,堅強不屈的品格美,更能感受到雪松以退為進,能屈能伸的智慧美,合理詮釋了彎曲的內涵,有效解決了彎曲和堅持之間的矛盾,使學生獲得了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最后,讓學生用心傾訴從雪松身上獲得的啟示,有了前面的鋪墊,明白彎曲的重要意義水到渠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帶著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斗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
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閱讀重點片段時,對學生的理解感悟沒有深挖掘,匆匆?guī)н^,忽略了以讀悟情,以讀傳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借助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這是令人遺憾的。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2
課文前半部分由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是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后半部分主要寫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我把本堂的教學目標定會這樣幾點:1、抓住關鍵詞,展開思辨,理解雪松“彎曲”的智慧;2、聯(lián)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學習的難點是領悟雪松的特性和啟示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的深刻含義。由此,我設計了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首先是復習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聽寫了四個詞語,這是對學生上堂課字詞教學的反饋,“篷”是最容易寫錯的,因此我特別強調了“篷”這個字。然后復習提問了謎面和謎底,并采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了“東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由外在原因,引入到形成這一奇異景觀的'內在原因,也就是樹木的自身原因,由此,很順暢地導入到本堂課的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由雪松的這個本領,領悟雪松的生存智慧。
雪松的本領是什么?“彎曲”和“反彈”,要體會其蘊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抓住“彎曲”這一關鍵詞進行輻射教學,問學生雪松的彎曲是屈服嗎?是毀滅嗎?是軟弱和低頭嗎?抓住這一矛盾沖突,學生通過詞句去讀悟、去思辨,再加上教師進行點撥,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對“彎曲”有了全新的解讀:首先,從“一定程度”明白了彎曲之前雪松拼盡了自己全部力量去承受與抗爭!其次,從“立即反彈”也讀出彎曲只是暫時的,它蘊藏著抗爭的力量,目的是為了反彈和存活下去!第三,抓住四個“反復”,讀出這是雪松不斷彎曲反彈、不斷抗爭的過程,由此水到渠成地總結出雪松的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一種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這樣很好地詮釋了“彎曲”這個詞的內涵。
在領悟雪松特性的基礎上,旅行者得到了啟示,作者也總結了人生哲理,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由雪松的生存智慧談到做人的智慧,是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我主要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來活化啟示,設計了這個問題:這段文字,這個啟示里面,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此時,你想起了誰,想起了什么故事?學生思維擴散,談到名人,也談到了周圍的人,現象等,在這樣的交流中,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同時學生的認識、情感、智慧也自然得到了升華,
對于最后一句話,“有時”這個詞十分重要,因為,有的情況下,彎曲就是一種屈服退縮的表現,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彎曲的策略不能成為茍且偷安、放棄抗爭的借口。通過能否去掉“有時”這個詞的對比閱讀,讓學生談體會,舉事例,使孩子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認識。
最后的作業(yè)積累卡,關注的是學生對本堂課所學詞句的積累,也是學生學習的反饋。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3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
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在哪兒。
198x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突然驚奇地發(fā)現,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謎底終于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帳篷中的旅行者為自己的這一發(fā)現感到高興。一位說:“我敢肯定,東坡也曾長過雜樹,只是由于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少頃,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4
《山谷中的謎底》是第五單元最后一篇文章。這篇散文展現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西坡長滿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的奇怪現象,成為人們難解的.謎,兩個旅行者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終于揭開了這一謎底,揭示了以退為進的人生哲理。
在教學時,我按照“謎——謎底——悟理”的順序展開,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說說山谷中的謎底謎面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這樣一來學生對謎面就很清楚了。接著,再請學生走進文本,找到山谷中的謎底,并用﹏﹏畫出,然后我們合作完成了簡筆畫剩余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對雪松的特殊本領有個感性的認識,我讓同學們反復研讀,再到用實物演示,這一活動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見識了雪松的本領。為了讓學生對雪松以退為進的人生哲理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臥薪嘗膽》《盧溝橋的烽火》以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來理解適當的退讓不是屈服和毀滅。從教學效果看,這樣處理教材還是不錯的。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5
《山谷中的謎底》記敘了兩位旅行者來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山谷中,看到了一番奇異景象后得到人生啟發(fā)的故事。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重點要求學生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的深刻含義,初步領會“面對壓力,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⑴抓題眼。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緊扣題目,引導學生分以下步驟教學:山谷中有什么?謎底是什么?緊扣題眼,就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思路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⑵抓關鍵詞。課文第三節(jié)中謎底的揭開與雪松有彈性、能彎曲、會反彈分不開,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從而發(fā)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起著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現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渡焦戎械闹i底》這篇課文,篇末兩句啟示既是課文內容的總結,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實表達。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第三節(jié),抓住句子理解,并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談感受,使難點突破水到渠成。學生在我努力為他們營造的寬松、民主、合作的空間中閱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也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反思本課的教學,也有很多不足之處。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今后,我在自身知識儲備、課堂調控能力、教學機智等方面還要多作努力。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07-22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2-23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篇02-22
山谷靜悄悄教學反思07-15
《山谷靜悄悄》教學反思04-22
教案中的教學反思12-20
生活中的比教學反思04-20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02-25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06-22